谁写了这卷书?
尽管这卷书里没有给出作者的名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力证据表明本书作者为耶利米先知。犹太和基督教传统都主张耶利米是作者,并且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希腊文译本——甚至加了一条注释,声明本书作者是耶利米。此外,当早期教父耶柔米把圣经翻译成拉丁文时,他也添加了一条注释声称本书出自耶利米的手笔。
这卷书的希伯来原文名称为ekah,可以译为“唉!”或者“何竟”,透露出一种为某件哀伤的事情而哭泣或悲叹的情感。 后世的读者和译者把名称替换成“哀歌”,因为后者所传达的意思更清晰明了,更易唤起人们的感情。对许多人而言,正是这样的哀歌把耶利米和这卷书关联起来。作者不仅见证了耶路撒冷近期毁灭的结局,更亲眼看到了外敌的入侵(哀1:13-15)。这两个事件发生时,耶利米都在场。
本书处在哪个时代?
耶利米哀歌开篇就哀叹道:“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哀1:1)而这里所指的城正是耶路撒冷。耶利米穿过圣城的大街和小巷,眼目所见之处全是由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入侵而带来的痛苦、遭灾和毁灭。基于耶利米在整卷书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把本书的成书时间认定为尽可能靠近巴比伦入侵的时间,即公元前586年年初或年末,也是说得通的。
为何如此重要?
正如约伯记一样,耶利米哀歌描绘了一位属神的人对罪恶和世上的痛苦所带来的后果困惑不已。然而,约伯面对的是毫无缘由飞来的横祸,而耶利米所为之哀叹的悲剧则完全是耶路撒冷自作自受的结果。这个曾经伟大的城市,其人民经历到了圣洁的神所施行的审判,遭遇了毁灭性的结局。然而在这卷书的核心里,在作者为世上的罪所带来的后果哀叹的中间,出现了几节指向在神里面的盼望的经文(哀3:22-25)。这份在周围黑暗之中坚立的信仰声明,如同一盏灯塔一样,照亮了所有那些因自己的罪和悖逆而遭受痛苦后果的人。
用意何在?
随着哀伤悲叹的经文不断累积,读者不禁想知道,耶利米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那曾经一度辉煌的耶路撒冷现今所遭受的荒凉。孩子向母亲讨食物(哀2:12),处女和壮丁都倒在刀下(2:21),曾经慈心的妇人以自己的儿女作为食物(4:10)。甚至连城市的路径都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1:4)!耶利米不得不承认,这个城市瓦砾成堆,已然是一片凄惨的废墟。
耶利米对于城市被毁所感受到的痛苦如此明显,清楚地传达了耶路撒冷处于何等可怕的状况。耶利米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自己被包围在一个被困之城,无人听他的祷告,并且自己成了敌人的箭靶(3:7-8、12)。然而,即使在这种看似无望的情况下,他还是在神那里找到了盼望(3:21-24)。
如何应用?
耶利米哀歌提醒我们,为自己的罪哀伤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得罪神的时候要请求神的赦免。耶利米的许多句诗句里都描绘了这个被侵占的城市中的断壁残垣。你在自己的生命里有没有看到这个毁灭之城的痕迹?你是否为导致自己落到今日如此地步的罪而感到哀伤?你有没有感觉到被外来势力侵占?你是否需要从神而来的盼望?请翻到耶利米哀歌3:17-26,你会看到作者诚然明白罪的后果并为此哀伤,但他仍然将盼望和信心放在神里面。
1. Charles H. Dyer, "Lamentations,"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ed. John F. Walvoord and Roy B. Zuck (Wheaton, Ill.: Victor Books, 1985), 1207
Mandarin translation copyright (c) 2017 by Insight for Living Ministries. All rights reserved. Used by permission.